骨质疏松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骨质疏松学术园地-典型病例列表页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
4274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 ,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也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在各种关节置换手术中,VTE发生率最高的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因此,我院关节外科非常重视VTE的预防,常规在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DVT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一例VTE极高危患者出院后出现DVT,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67岁,体重指数35。因“左膝关节疼痛10年,加重伴功能障碍一年”入院,诊断为“左膝骨性关节炎”。体检:左膝内翻畸形,无明显肿胀,内侧间隙压痛阳性。左膝活动度:屈75°,伸30°。浮髌试验阴性。McMurray征阳性。KSS临床评分25分,功能评分23分。X线摄片示左膝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见图1、2)。入院诊断为“左膝骨性关节炎”行“左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毕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术后复查X线片示假体位置满意(见图3)。术日晚开始应用速碧林0.3ml皮下注射,术后第一天起0.3ml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续应用五天。麻醉消失后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功能锻炼。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并开始主动屈伸髋、膝、踝关节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术后第三天鼓励患者在助行器保护下站立并逐渐开始行走。术后第五天患者出院,继续加强功能锻炼。术后三周患者复诊时诉左下肢肿胀不适,查体发现左下肢凹陷性水肿明显,膝关节活动度:屈100°,伸0°(见图4)。Perthes试验阳性,Pratt试验阴性。左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示左胫后静脉血栓形成。遂予速碧林0.1ml/10kg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穿戴弹力袜加压治疗。术后二月患者复诊未诉不适,左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满意(见图5),Perthes试验阴性。复查静脉多普勒超声示左胫后静脉血栓消失。嘱患者继续应用速碧林满三月,定期随诊。后未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图1 术前左膝关节正位片 图2 术前左膝关节侧位片 图3 术后左膝关节正侧位片 图4 术后一月 图5 术后二月    讨    论    VTE在骨科大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2,3] ,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4]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邱贵兴等[5]报告,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增高,未预防组为 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余楠生等[6]报道,2001至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 20.6%(83 / 402),膝关节置的术后为58.2%(109 / 187)。吕厚山等[7]报告,1997至1998年间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24/51)。     其他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创伤、既往VTE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TE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危险性更大。    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的骨科手术患者VTE危险风度,本例患者属于极高度危险:骨科大手术、手术时间>30分钟、>60岁、肥胖、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等。因此,我们采取了积极的综合措施预防VTE:    (1)基本预防措施: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糖、控制血脂;建议患者多饮水。     (2)物理预防措施: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    (3)药物预防措施: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低分子肝素的特点包括:较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接近90%,结果预测性更好;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较安全;无须常规监测。    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等客观原因,本例患者出院后未再继续正规预防VTE治疗。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VTE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因此本例患者在术后三周出现DVT,经过正规抗凝治疗后,最终得以痊愈。    关节置换术后有症状的VTE发生率甚至高于脱位和感染,骨科医生应该把预防性抗凝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及预防术后脱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从临床效价比考虑,VTE的预防相对便宜,而VTE的治疗则较为昂贵,且并不能完全避免PE导致死亡的可能。因此,术前必须建立完整的VTE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个体化地进行骨科术后VTE的预防和治疗,加强随访。参考文献1 Mosby’s Dictionary of Medicine, Nursing & Health Professions. 7th ed. St Louis, Mo: Mosby;2006. 115-116,335,520,1454,1849,1949.2 Heit JA, O’Fallon WM, Petterson Tm, et al. Relative impact of risk factor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rch Intern Med, 2002, 162: 1245-1248.3 Anderson FA, Spencer FA.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 2003, 107(23 Suppl 1):9-16.4 Piovella F, Wang CJ, Lu H, et al. Deep-vein thrombosis rates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Asia: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postoperative screening with centrally adjudicated bilateral venography. J Thromb Haemost, 2005, 3: 2664-2670.5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6,26:819-822.6 余楠生,陈东峰.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骨科,2005, 1: 44-48.7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 19: 155-156.
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1例报告
4273
    目前,人工髋膝关节置术已成为骨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但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且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处理是一项相对辣手的问题,因而,对其施以有效地预防至关重要。现总结我院2010年4月收治的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分析讨论如下:     患者女性,64岁,因右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入住我科,术前常规检查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无静脉炎、血栓栓塞病史;于2010年4月11日全麻下经后外侧入路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非水泥假体,手术时间1小时20分钟,术中出血约300ml;术后予以患肢抬高,6小时内开始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此后每日一次;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功能锻炼,第5天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患者于术后第9天,突发右小腿明显疼痛,增粗,皮肤色泽较暗,皮温高,凹陷性水肿,小腿三头肌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浆D二聚体 3.01ug/ml,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右腘静脉血栓形成,心电图与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右侧腘静脉血栓栓塞症,立即请血管外科医师会诊,行导管直接溶栓术,辅以抗凝治疗,3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如髋膝关节置换、髋部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此类患者施以积极有效的预防。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而骨科髋膝关节置换术则是其发生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它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当关节置换伴以上危险因素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更大。     对接受关节置换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静脉血栓得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基本措施:术中操作尽量轻柔、精细,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均匀抬高患肢;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减少术前术后的卧床时间,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术前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等。     2.物理方法: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3.药物预防:术后24小时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所以药物预防应尽早进行。对施行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建议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术后采用了严格的预防措施,仍有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因而,对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围手术期内需要严密监测,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请有关科室会诊,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1例
4268
1.病例情况介绍: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深入开展,如何预防和减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 也在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重点提出。但是,由于症状性肺栓塞在骨科手术,特别是人工髋关节置换以外的手术后发生率较低,偶尔出现严重症状。对此,目前在骨科界仍要引起高度重视。此病例显示一高危病患在本科室治疗骨科手术后如何接受肺栓塞治疗,结合病例分享一下治疗体会。     张桂芬,女,67 岁,患者于2010 年03 月15 日因右股骨颈骨折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8 年。术前经过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在8~9 mmol/ L ,肥胖体质。03 月23 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前2d至术后8d 每天皮下注射速碧林注射液0.4ml 1 次,预防DVT。手术时间1h ,术中失血200ml ,输自体血300ml。术后3d 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咳嗽, PO254.7mmHg ,PCO243. 6mmHg ,体温39. 2 ℃,脉搏110 次/ min ,呼吸23 次/min ,血压135/90mmHg。行ECT2肺灌注静态显像,病人平卧于检查床上吸氧5~10min 后,双下肢足背静脉注射示踪剂,立即行双下肢及髂腹部显像,约10min 采集胸部前、后、左、右、右后斜、左后斜位像。右肺灌注可见2个节段当量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分别位于右上叶尖段与前段,肺通气显像结果无与之匹配的改变。提示右肺上叶尖段与前段灌注不良,考虑肺栓塞所至可能性大(图1) 。于2010 年03 月27 日在维持速碧林治疗同时给予rt-PA溶栓治疗。治疗后咳嗽、胸闷症状缓解,ECT2肺灌注静态显像提示肺通气显像未见异常征象(图2) 。04 月26 日痊愈出院。 图一:ECT2肺灌注静态显像可见右肺上叶尖段与前段灌注不良,提示右肺尖、前段栓塞  图2:溶栓治疗后ECT2肺灌注静态显像基本恢复正常  2.讨论部分        有关髋关节和膝关节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报道较多,肺栓塞最好的治疗还是预防。预防的原则有二点:一是去除游离血栓发生的根源,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二是防止血栓进入肺动脉。具体方法分二类:一类是物理疗法,包括术后早期运动疗法(足关节自主运动和早期离床步行训练) 、弹力袜以及循环压力泵。另一类是药物疗法,包括速碧林、Xa因子抑制剂以及华法令等。PE的发生与病患自身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性别因素,文献报道女性稍多,男∶女= 1∶3 ;至于年龄因素,文献报道女性40~60岁好发,男性70 岁以上好发。关于术前体格指数,肥胖者(BMI 26~30) 发生率3. 8 % ,高度肥胖者(BMI 30 以上)发生率8. 3 %。因此,肥胖度是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4。另外,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等疾患者也是危险因素之一。此次采取的病患集合了上述各种PE高发的危险因素,在采取了基础抗凝预防的措施后仍然发生了肺栓塞。某些致死性肺栓塞发病后很快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甚至来不及抢救和治疗。也由此看出,根据患者自身条件进行血栓发生率的提前评估对于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也是大有必要。
0
成功切除椎管内巨大神经纤维瘤
1968
    近日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成功为一名腰椎管及骶管内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患者大小便及双下肢肌力感觉恢复良好。       患者为一女性,22岁,以腰骶部疼痛伴大小便困难2个月为主诉就诊。经多方医治,疗效差,并且逐渐出现大小便困难。就诊我院骨病科后,行MRI检查显示患者腰椎管及骶管内有一巨大的占位性病变,范围上自腰3椎体下到骶3椎管,长达15cm,直径最大处8cm,肿瘤以突入盆腔,马尾神经严重受压,椎体及椎弓根被肿瘤破坏。严重影响椎体的稳定性,病变继续发展将影响大小便及下肢功能。经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专家认真讨论、多次会诊,决定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由于秀淳主任(教授)完成。历时近4个小时,术中将椎管内瘤体完全切除,硬膜修补,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后路椎板减压长阶段椎弓根螺钉及髂骨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术。术后经过骨病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患者大小便功能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感觉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C 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                                      D 术后内固定位置良好,固定牢固     神经纤维瘤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生长较缓慢,临床发病率低,90%为单发。椎管内如此巨大神经纤维瘤比较罕见。诊断较容易,但治疗较困难。易引起主要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存在彻底切除肿瘤与保留神经功能的矛盾。该例手术的圆满成功使骨病科在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A 腰椎管内巨大肿瘤,椎板及椎体骨质破坏                          B 骶管内巨大肿瘤
0
椎间盘突出伴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
1972
    有关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治疗已有不少报告〔1~3〕,然而椎间盘突出伴有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则鲜为报告,现就本组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35~62岁,平均45 5岁。L4、5椎间盘突出16例,L5~S1椎间盘突出10例,L3、4椎间盘突出4例,L4、S1同时突出6例;病史从3~8 a,平均3 8 a,均有反复推拿、按摩及椎管封闭史,其中6例作了化学髓核消融术。临床特征:除突出椎间盘压迫相应神经根所表现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外,还有蛛网膜囊肿压迫、刺激相应神经根的症状与体征,但症状随体位变化而缓解。影像学特点:CT、MR除明确突出椎间盘外,在MR的T1、T2加权像均清楚显示囊肿的大小,其所在椎管均呈侵蚀性扩大;20例位于脊神经的背侧,10例环绕整个脊神经,6例位于脊神经的腹侧;其蛛网膜囊肿均位于突出椎间盘的远端.     2蛛网膜囊肿     2 1 椎间盘突出伴脊神经背侧蛛网膜囊肿手术入路     显露椎板,依据病情需要,可作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摘除突出椎间盘,显露硬脊膜,采用细线缝合提起,切开硬脊膜,显露蛛网膜囊肿,用神经剥离子轻柔地分离,把粘连、贴附在囊壁上的马尾神经分开,并用棉片加以保护,把囊肿剥离至蛛网膜疝口处,予以结扎、切除。     2 2 椎间盘突出伴脊神经腹侧或环绕脊神经之蛛网膜囊肿手术入路     在常规切除突出椎间盘同时,对蛛网膜囊肿所在节段一侧椎弓根和相应的后外侧椎板予以显露,以神经根为导向,用尖嘴咬骨钳咬除一侧椎弓根。显露前侧硬脊膜下的蛛网膜囊肿及其上下缘,切开硬脊膜。牵开,细线缝合、提起囊肿壁,采用头低脚高位,使来自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返回,囊肿高压解除,把贴附其上的神经根轻柔分开;逐步分离囊肿至神经根袖处,细线结扎蛛网膜的疝口,以免脑脊液漏,至此完全切除囊肿。术中切取髂骨H形骨块植入,对累及关节突、存在较大范围骨缺损的病例,在切除椎间盘与蛛网膜囊肿的同时,均行椎弓根内固定,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3 结果     36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5 a,平均3 5 a。术后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定位症状消失,感觉、运动及反射均恢复正常;术前蛛网膜囊肿所引起的体位性脊神经压迫症状消失,便秘、间歇性尿失禁均消失;经3~12个月摄片,见植骨块愈合良好,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病例,其固定确实,未见椎体失稳,所有病人均恢复了日常生活自理,或恢复了原有的工作。     4 讨论     就本组病例的诊治,似有以下体会:(1)病程较漫长,症状时轻时重,易被忽视。本组36例,病史均在3 a以上。(2)曾有长期保守治疗史,如按摩、推拿、封闭,其蛛网膜囊肿形成与其反复的按摩、推拿、封闭导致蛛网膜粘连有关,加之突出椎间盘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均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促使蛛网膜囊肿的形成。(3)临床特点与诊治,除有突出椎间盘压迫相应神经根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外,还存在蛛网膜囊肿压迫、刺激相应脊神经的症状与体征,而这种临床特性随体位改变而出现,如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头低足高位时完全缓解。明确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的改变,在MRI,T1加权像上囊肿显示低信号,近似脑脊液信号,T2加权像上囊肿为高信号,其形状呈梭形、圆柱形,压迹串珠样改变,囊肿所在节段椎管、脊神经孔骨质呈侵蚀性扩张、变大。(4)治疗选择。术中除摘除突出椎间盘外,对蛛网膜囊肿也应切除干净,因囊肿疝口来源于蛛网膜下腔,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严密缝扎疝口,避免脑脊液渗漏,对漂浮在囊肿内、粘附在囊壁上的脊神经应仔细分离、保护,为了增强椎体稳定性可选用椎弓根钉进行固定,并附以髂骨植骨。       参考文献:     〔1〕刘兴炎,葛宝丰,甄平.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0(5):370 371.     〔2〕方健,田瑞霞,侯铁胜.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杂志,1997,4(5):392 393.     〔3〕Revuelta R,De Juambelz P,Femandez B,et al.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 27 month old:case report[J].J Neurosurg(Spine),2000,92:96 100.
0
严重的多发性全身性韧带骨化1例报告
1973
    脊柱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多处骨化伴全身性韧带骨化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骨肌肉组织的退行性疾患。其病因不明,临床发病率低,故其诊断及治疗存在较多疑惑。近来本科收治1例,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告如下,以供同仁探讨。     1 临床病例     男性,56岁,病程较短。因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伴行走不稳1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脊柱无明显畸形,活动轻度受限,胸腰段无叩痛,C4~6节段棘突轻度压痛,四肢肌肉无明显萎缩,双上肢肌力4+级,双上肢前臂外侧感觉轻度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感觉减退。四肢肌腱反射均亢进,双侧Hoffman s征(+)。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双踝阵挛(+),双侧膑震挛(+)。骨盆挤压试验(-)。髋关节活动受限。颈椎MRI及CT:C3~6后纵韧带骨化,C3、4,C4~5黄韧带骨化并脱入椎管,脊髓明显受压,腰椎前纵韧带骨化;骨盆正位、双膝关节X线片:部分韧带骨化,髋关节炎性改变。诊断:颈椎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骨化,腰椎前纵韧带骨化,髋关节及膝关节韧带骨化。入院后即予颈托辅助固定、脱水、抗炎等对症治疗并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择期在全麻下行颈椎后路椎板减压及内固定术。术后给予颈托辅助固定,常规抗感染、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第9 d复查拍片示颈椎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自觉症状较术前有明显缓解,遂即出院。现门诊继访中。     2 讨论     2 1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本患者临床表现,考虑其为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Dish是以脊椎骨前部或前外侧部及他处韧带的骨附着处骨质过度生长为特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骨肌肉组织的退行性疾病,在整个人群中其发病率低。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脊椎或脊柱外组织的韧带过度钙化和骨化。目前认同的诊断标准为:(1)至少4个连续的椎骨前部或者前外侧部的韧带钙化,同时伴有或不伴有骨赘。(2)受累节段没有间盘病变并且椎间隙高度保持正常。(3)虽然存在关节面的退行性变,但是没有骨性关节强直和骶髂部的硬化和融合。在本病例中,患者表现出腰背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以及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应该着重与强直性脊柱炎进行鉴别。强直性脊柱炎常见于患有骶髂关节炎症和压痛的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节会融合,变得没有症状,而且没有压痛。该患者为老年男性,病程较短,骶髂关节并没有压痛,血沉正常,髋关节X线片显示患者病变是骨关节炎表现并非骨性关节强直,腰椎X线片示腰椎只有最小限度的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同时有又大又粗的骨赘横跨于椎体之间,以上均可证明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患者的背部痛伴有明显的躯干及双下肢神经症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及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yellow ligament,OYL)明显,应作相应的鉴别。OPLL和OYL是造成脊髓压迫损伤的原因之一,本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躯干及双下肢的神经症状,是由于脊柱韧带骨化所致,但患者同时伴脊椎以外部分的严重的韧带钙化和骨化。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患者诊断倾向于Dish伴颈椎管狭窄症。     2 2  治疗     对于Dish的治疗应该针对其症状轻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通常手术治疗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本例患者,由于颈椎的多处韧带钙化致使椎管狭窄,而引起了严重的神经症状并进行性加重。所以应该早期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充分减压,解除颈髓压迫并进行内固定,使颈椎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手术方法常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中见C3、4黄韧带钙化明显,椎间活动基本消失。由于病变阶段黄韧带骨化明显,术中,首先使用电动磨钻小心磨除椎板外侧皮质,再磨开两侧椎板沟。然后,整体掀除C3~6全椎板,此操作很好地避免了使用枪嵌减压时对颈髓的损伤,减压成功后,在C3~6双侧侧块处打入Vertex侧块螺钉进行内固定。术后病理显示:纤维组织变形钙化。Dish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疾患,在脊椎外也存在明显的病理改变,本例患者髋关节存在着严重的韧带钙化和骨关节炎,应该根据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
0
一家二代3例Madelung畸形报告
1974
1  病例报告     例1:患者,女,13岁,无意中发现右腕畸形而来就诊。查体:发育正常(身高145 cm),右腕畸形,尺骨小头处隆起。双手肌力及感觉无异常,腕关节活动左正常,右比正常减小(掌屈约45°、背伸20°、桡偏20°、尺偏5°,前臂旋前50°、旋后70°),活动时无弹响及疼痛。其余四肢关节外观及功能未见异常。否认腕部外伤史。X线检查:左侧正位片示桡骨远端骨骺尺侧部分发育停滞而其余部分正常,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倾30°,桡骨粗而向外弯曲,下尺桡关节分离,腕骨角120°,侧位片未见异常;右侧正位片示桡骨远端骨骺闭合,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倾约45°,桡骨粗短向外弯曲畸形,下尺桡关节分离,腕骨呈楔形(腕骨角105°),侧位片示桡骨远端向背侧成角畸形。      例2:患者,女,20岁,例1的姐姐,身材矮小(身高148 cm),智力发育正常,双腕明显畸形,无酸痛,日常活动不受影响,否认腕部外伤史。检查:双前臂粗壮短缩,双腕呈枪刺样畸形,活动度掌屈30°、背伸20°、桡偏15°、尺偏0°,双前臂旋前50°、旋后80°,其余关节外观及功能未见异常。X线片示:双侧基本对称;正位片示:桡骨粗短向外弯曲畸形、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倾约60°,下尺桡关节分离,腕骨呈楔形(腕骨角左90°、右75°);侧位片示:桡骨远端向背侧成角畸形。      例3:患者,女,43岁,例1的母亲,生长发育正常(身高157 cm),双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X线片示:正位双侧桡骨明显粗大,腕骨角约110°。  2  讨  论      Madelung畸形是由于桡骨远端骨骺尺侧部分发育障碍而桡侧部分及尺骨骨骺发育正常,致桡骨发育弯曲短缩,下尺桡关节脱位及腕部畸形,由Dupuytren于1839年提出,Madelung于1878年作了完整的描述,故称之为Madelung畸形。Madelung畸形分为真假两型,前者约占47%〔1〕,是一种很少见的先天性腕关节畸形疾病,常染色体显形遗传,有不完全的外显率,多为两侧发病,女性发病率高〔2〕,有报道在4岁时就出现了典型的畸形〔3〕;假性畸形为其他疾病之后遗症或并发症,如佝偻病、外伤、感染及多发性骨软骨瘤等。根据临床表现、X线片、家族史等,本组病例诊断为Madelung畸形。其母亲的X线片可以发现有此畸形存在;其姐双腕畸形相当典型;而该患者处于身体发育期,目前右腕畸形典型,随着身体发育成熟左腕畸形也将出现。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疼痛和恢复腕部的功能,手术仅适于畸形严重或持续疼痛者。手术时根据病人年龄、畸形程度、腕关节稳定性和疼痛症状等因素来选择相应的术式〔4〕。由于没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嘱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 韩德乾,董墨农,李金泉,等.假性Madelung畸形2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2:120.      〔2〕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主编.小儿骨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113.      〔3〕 李强.Madelung畸形伴拇指缺如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7:559.      〔4〕 许瑞江,陈诗强,卢世伟.Madelung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94.
0
骶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报告
1975
    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组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类肿瘤疾患,是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10~30,占骨肿瘤样病损的首位〔1〕。发生于骶骨者甚为罕见,本科2007年6月27日收治1例骶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40岁,因“骶部疼痛5 d”,于2007年6月27日入院。患者缘于6月22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骶部疼痛,为持续性轻度顿痛,并阵发性加重,无向他处放射。无游走性关节疼痛等症状。大小便正常,规律及性状无改变。未行治疗,上述症状逐渐加重。2007年6月25日到本院行骶椎CT示:“约平S4平面见不规则肿块影,最大截面约4.3 cm×6.5 cm,上下累及约6 cm,其内见软组织密度与瘤骨混合分布。S1~3骨质密度不均,其内见斑片状成骨性改变,累及双侧骶骨翼。向前侵及直肠后脂肪间隙。骶管未见明显受侵。诊断:骶椎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遂收入本科住院。查体:骶椎压痛,叩击痛(+),椎旁无压痛及放射痛。马鞍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未见异常,双下肢各肌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提睾反射及提肛反射均对称存在。双膝、跟腱反射减弱,双髌、踝阵挛(-),双Babinski’s征(-)。肛门指诊可扪及骶骨处大小约5 cm×5 cm×2 cm隆起包块,质硬,表面光滑,不能活动,压痛明显。入院后查血AKP 276 U/L较正常升高(正常参考值26~150 U/L),血P3-、Ca2+、ESR、AFP、CEA、血细胞分析、尿常规等均未见异常。行X线片示:“骶椎可见团块状密度减低影,并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以右侧为重”。MRI增强扫描示:“S2~5椎体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以S3~5区为明显。S1~2椎体形态存在,信号欠均匀,T1WI呈不均匀浑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明显异常对比增强,脊髓未见异常。意见:骶骨肿瘤,考虑脊索瘤可能性大”。入院初步诊断为:骶骨肿瘤。入院后于7月3日在全麻下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S2~5椎体瘤样变,大小约8 cm×6 cm×4 cm,质松软,如“海绵状”,周围有硬骨质形成的假包壳,病变椎体向椎管内隆起,硬膜囊受压变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无法明确诊断,遂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用刮匙刮除假包壳,常规送病理检查。术区应用顺铂冲洗,预防肿瘤复发。术后病情恢复好,大小便功能未见异常,马鞍区及双下肢感觉未见异常,双下肢各肌肌力Ⅴ级,切口呈Ⅰ/甲愈合。术后病理示:“(骶)骨纤维结构不良”。复查血AKP 149 U/L恢复正常。复查骶骨CT示:“S2~4大部分骨质缺损,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部分骨皮质菲薄,大部被软组织密度影填充,肌组织脂肪间隙消失”。骶椎MRI示:“骶骨肿瘤术后,局部见不规则异常信号影,约10 cm×5 cm,T1WI、T2WI呈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 2  体  会      发生于脊柱的骨纤维结构不良病例极少,曾有作者报道1例腰椎体骨纤维结构不良〔2、3〕。大部分单发、无症状的病例无需治疗。本例患者因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术前CT考虑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故行病灶刮除手术。术后病情恢复好,随访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80-1486.      〔2〕 孔庆毅.第四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7:613.      〔3〕 卢旭华.L5椎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3:1016.
0

页面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